数字看变化1953年,花溪奶牛场建成,贵阳人喝
数字看变化1953年,花溪奶牛场建成,贵阳人喝上了本土鲜牛奶。改革开放初期,贵阳市的鲜牛奶主要来自乌当、花溪、阳关三家国营奶牛场,一年总产量仅1000吨。2019年,全市生产生鲜乳约4.6万吨,占领全省70%的鲜奶市场,5000余个乳业销售网点遍布全省各地,山花、好一多贵州“高原生态奶”品牌在全省打响,逐步走向全国。牛奶,从奢侈品变成日常食品,从不好买到线上线下多方式下单送货上门,从家家必备煮奶锅到开袋即喝……贵阳市民的“奶瓶子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成为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见证。市民谈感受每天早晨6点,家住观山湖区金朱西路的市民陈开菊打开门口的牛奶箱,将当天上市的鲜奶取回家。每天早晚喝一盒牛奶已成陈开菊的生活习惯。今年62岁的陈开菊出生在白云区,关于牛奶的记忆,她深有体会。“我们姊妹6人,家里条件不好,小时候是喝不到牛奶的。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,母亲生病需要补充营养,我们要夜里12点就去排队打牛奶,一直等到天亮,去晚了或者被插队就打不到。”陈开菊说。“那年代物资匮乏,牛奶就是奢侈品。现在日子越来越好,各种品牌的纯奶、酸奶都有,想喝什么就买什么,而且随买随喝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”陈开菊说。家住大西门的“70后”苏彦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,提起喝牛奶,她印象最深的则是家里必备的奶锅和“一不小心牛奶就煮糊了”。上世纪80年代,苏彦在环西小学上学,大西门牛奶站就在学校旁边,每天早晨排长队买一碗牛奶是她儿时的回忆。“当时奶站有一口大锅热牛奶,一碗一碗地卖。有时候火候没掌握好牛奶就煮糊了,印象很深。”苏彦说。到上世纪90年代,市场上有了袋装的牛奶,但是不能开袋即喝。“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必备一口奶锅,也是经常一不小心就把牛奶煮糊了。”苏彦说,印象中大概2000年左右,市面上有了低温鲜奶卖,从此她们家的奶锅也收进了储藏柜里。&